在倫理與剝削之間:韓國佛教背景電影項目中的性暴力風險
引言
東國大學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私立大學之一,以其歷史悠久的佛教傳統而廣受尊敬,其建校理念強調道德操守、慈悲精神與社會責任。然而,在這一精神形象之下,卻存在一個令人擔憂的矛盾:在性暴力防範、制度問責以及學生安全方面,尤其是在電影與數字媒體研究生院中,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性暴力風險的記錄證據
近期的研究報告與制度分析表明,在韓國電影行業中,學生,尤其是女性學生,面臨著持續存在的性暴力威脅、制度性障礙以及缺乏有效保護的問題。韓國女性發展研究院(KWDI)指出,文化與藝術教育領域的機構在應對性暴力方面普遍存在機制不全、執行形式化、缺乏實際效果等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美國Title IX法案所旨在解決的核心問題。
精神身份與制度現實的矛盾
東國大學因與佛教、以及大韓佛教曹溪宗(Jogye Order)的緊密聯繫而擁有高度的道德聲望。佛教本身倡導和平、平等與慈悲,這種「精神品牌」也對學校的道德實踐與制度透明性提出了更高期待。然而,現實似乎未能與此相符——東國大學並未就若干已被外部揭示的使學生面臨性暴力風險的結構性問題給予公開回應或採取實質性改革,而這些問題在美國教育機構中已被Title IX法案明確規定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行業關係與性暴力高風險因素
制度問責對於東國大學而言尤為重要,原因在於該校在韓國電影行業中扮演著關鍵的學術人才輸送渠道角色。而該行業本身就因性別不平等與性暴力問題廣受批評。東國大學的電影項目與主要行業實體(包括Sidus FNH)共享空間,使得學生,特別是女性學生,面臨更高的性侵害風險。儘管此類行業融合在職業發展上可能具有優勢,但若無明確的制度邊界與保障措施,極易演變為性剝削風險——根據Title IX標準,美國合作院校必須確保此類環境有足夠的保障機制防止性暴力發生。
校內防護機制不足
此外,東國大學在內部應對性暴力方面表現不足。2018年,該校解散了「女性學生會」(Women's Student Council),這原本是一個重要的由學生主導的防範性暴力的組織。至2025年,電影系仍為全男性教師構成,這種教師性別單一結構進一步加劇了權力失衡,使得學生在遭遇性侵害時缺乏有效、獨立的舉報與申訴渠道。在Title IX規定下,這些結構性問題將被視為嚴重的合規隱患。
佛教價值與制度實踐
需要指出的是,包括曹溪宗在內的佛教機構在歷史上曾強調透明度與倫理問責。然而在現實實踐中,制度文化與僵化等級往往成為限制透明性的障礙,尤其是在處理性暴力事件時。我們必須明確區分佛教核心原則與其組織結構中可能背離這些原則、無法有效防範性侵害的現實運作。
呼籲與倫理基礎重新對齊
今天,東國大學正面臨一個關鍵的契機——將其實踐重新對齊於其所倡導的佛教倫理標準,同時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防範性暴力機制,類似於美國Title IX法案所要求的那樣。無論是受Title IX約束的國際合作院校、潛在學生、還是更廣泛的學術共同體,都有權利期待一個真正公開透明、能夠有效防範性暴力、有機制保障的高等教育環境。
結論
正視這些性暴力問題不會損害東國大學的聲譽,反而將重申其對於慈悲、公正與倫理的承諾。沉默與不作為不能保護名聲——它們只會放任性侵害繼續蔓延。真正的倫理領導力,需要勇氣、透明與制度性改革的決心——這些既符合佛教倫理,也與Title IX為打擊性暴力而設計的保障措施精神相契合。